
在第二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滨江学校的发明创新项目获得1银2铜的好成绩。

学生隋禹南、李定远演示骑行智能安全辅助头盔的使用。
湘江新闻网10月27日讯(湘江融媒记者 胡谦)骑行时不知道后方是否有追尾风险怎么办?盲人要怎么顺利使用空调?厨房的毛巾怎么避免滋生细菌?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你有注意过吗?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滨江学校的师生们注意到了。他们用创新赋能,通过科技手段,把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变成一个个可感的项目,并做成了作品,还搬上了创新大赛舞台。
近日,第二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举行,来自知名高校、企业以及青少年的400余项发明创新项目参加展会。湖南青少年斩获1金4银3铜,其中,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滨江学校就获得了1银2铜。
其中,隋禹南、李定远同学的参展项目《骑行智能安全辅助头盔》荣获银奖。周泽宇同学的《助盲空调遥控器》和李陈诺、宾禹哲、刘智彬同学的《厨房毛巾智能除菌装置》双双摘得铜奖。
用科技寻找生活的答案
“这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在发明创造领域首次获得的国家级荣誉!”看到自己的学生作品在全国发明展览会上取得好成绩,指导老师文时时脸上的骄傲溢于言表。
据悉,三个获奖项目的创意都来源于生活中的观察。从项目的设计思路、技术含量等方面来看,这群小小发明家的实力可以说是“相当硬扎”。
“骑行智能安全辅助头盔”,创新性地集成超声波测距传感器与灯光警示系统,可实时监测后方车辆距离,当距离过近时自动触发警示灯,提醒骑行者及时避让,有效降低骑行事故风险。
“助盲空调遥控器”聚焦视障人群生活痛点,融合语音识别、盲文贴标与语音反馈系统,实现“说指令即操作”,让盲人用户也能独立、便捷地控制空调。
“厨房毛巾智能除菌装置”则从日常生活中的卫生问题出发,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毛巾湿度,自动启动风扇进行风干,并利用紫外线辅助杀菌,实现毛巾的智能清洁与养护。装置采用悬挂式结构,节能低噪,可有效解决家庭厨房毛巾易滋生细菌的难题。
从一个想法到创造发明出具体的作品,往往需要经历诸多的考验。
“中间我们也遇到了传感器不灵敏导致灯泡亮不起来、3D打印编程设计错误等诸多问题,但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反复调试并改进,打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才得到了现在的骑行智能安全辅助头盔版本。”学生隋禹南、李定远透露。
学生周泽宇的助盲空调遥控器项目,曾经就卡在程序问题上一年多的时间,直到掌握了一些新的技术和理论知识,才得以顺利实现。“虽然中间遇到了困难,但是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让我在发明创造这条路上越走越有劲儿。”周泽宇说。
为梦想搭建成长的阶梯
“这三项作品不仅技术思路清晰、完成度高,更展现出同学们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与创新活力。这次的获奖选手都是我们学校小江豚发明创造校队的孩子。”指导老师黄许文透露。
小江豚发明创造校队正是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滨江学校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将科技教育深度融入育人体系的重要实践。通过双向自主选择,校队吸纳对发明创造感兴趣的孩子,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创意智造、3D建模、编程等多个方面的学习,着重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在小江豚发明创造校队的金点子库里,不少金点子都是来自学生在课堂讨论时的灵机一动,老师还把想法提出者的名字也同步记录了下来。一旦时机成熟,校队指导老师就会引导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对自己提出的金点子进行立项攻坚,把想法落地成为现实。
作为长沙市未来学校创建校、湘江新区“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研究基地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滨江学校一直致力于推动科创教育普及与深化。为助力学生创新想法的落地,学校还配备有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硬件设备,鼓励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与实践创造。
据悉,近两年来,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滨江学校学生累计获得发明创造类奖项30余项次,其中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2项,省级二、三等奖各6项,市级一等奖8项;教师获评市优秀指导教师5人次,1人获评市优秀科技教师。
来源:湘江新闻网
作者:胡谦
编辑:吴戍疆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hnxjnews.cn/content/646954/61/15382174.html
